立即沟通
立业云logo
立业云丨开发区
真信息·全覆盖·好服务
search
立业泾阳 | 共赢发展未来
郑国渠首 茯都泾阳
视频
图片
泾阳高新区规划建设面积为3.4506平方公里,构建“一区三园”空间布局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以及新材料产业园三大园区,高新区内拥有全省首家县级秦创原创新实践基地、全省首家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县级工作站、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站,建立全省首家市县科技会商工作机制。高新区围绕全省、全市重点产业链,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都市消费、科技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打造“输配电装备、动力传动系统、精密仪器及新型元器件、新能源装备、新型特种材料、都市食品、医疗器械与医美”等7条特色产业链。
99999+
3
3
产业园
5
土地

产业情况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泾阳将输配电装备和动力传动系统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作为首位产业,重点聚焦输配电装备、动力传动系统、新型元器件、新能源装备、新型特种材料等领域,打造大西安北部高端装备智造新高地。目前,已引包括神电电器、六环传动、嘉瀚机电、奥邦重工等在内的链主企业,累计完成投资超50亿元。
都市消费产业
依托临空区位优势和泾阳粮食产地优势,泾阳以都市食品为重点、以医美化妆品为补充,铸就区域产业特色,重点招引了怡宝纯净水、大秦之水、崇文生物、艾诺美等企业,旨在打造航空高铁餐饮与都市餐饮供应链基地,都市新食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总部基地,争做引领消费升级的桥头堡。
科技服务产业
围绕科技场景赋能、专业技术服务和科创孵化加速等方向,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重点招引了阿里巴巴、德创未来等企业。未来将形成服务种类齐全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业态新型化、服务方式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区域亮点

区位交通优越
泾阳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居全国地理中心,到国内各大城市平均距离最短、平均成本最低。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5公里,距西安北站仅15公里,距西安国际港务区20公里。县域内4条高速穿境而过,10个高速口快速接入,3条重要国道、省道连通周边,县内任何一地10分钟即可就近进入高速路网。同时,泾阳处于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重要地位,同时具有西安半小时通勤、全国城市群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四方等距”优势。
产业基础完善
泾阳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配套圈,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商贸、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生活功能日臻完善,企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载体齐全,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园区特色鲜明
2024年1月,泾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省政府批准建立,围绕泾阳高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了“一区三园”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区指泾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园分别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位于县城北部、外环高速以内,是全省首家挂牌成立的县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属于泾阳高新区“一区三园”战略布局核心板块。园区着眼于塑造高端装备制造首位产业。招引了神电智能高压电器、嘉翰动力传动装置、六环传动机器人减速器等项目。新材料产业园,位于县城以西、临空经济示范区内。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环保新材料产业和绿色建材产业。招引了中科科创园产业孵化器、德创未来新能源重卡、方寸钠储能电池等项目。绿色食品产业园,紧邻银百高速,沿关中环线横向布局,着眼于做优做强泾阳特色食品产业。招引了雅泰乳业生产基地、怡宝OEM纯净水西北生产基地、大秦之水矿泉水标杆工厂、金星啤酒生产基地等项目。
营商环境优良
泾阳推出“园小二”服务模式和“八减八办”审批服务模式,为入区企业提供从公司注册、立项到《施工许可证》近20余项审批手续的一站式帮办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全力保障“标准地出让”和“拿地即开工”,让企业来泾阳投资更加放心、舒心、安心。
要素价格优越
作为大西安北跨首个节点城市,泾阳有着与大城市地理空间无异,但各项工业成本相对更低的比较优势,与沿海地区相比,用电成本低30%,用水成本低25%,废水处理成本低30%,劳动力成本低40%。
基本信息
园区内企业
园区内产业
相关基金
相关政策

基础信息

开发区级别
省级
开发区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面积
3.45平方公里

产业基础

主导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绿色食品
招商方向
高端装备制造-输配电装备、动力传动系统、特种装备、智能仪器设备,新型元器件以及其它智能智造装备给产业。; 新能源-光伏、储能、核电等设备及组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装备等。; 都市消费-航空食品、中央厨房、乳制品产业、茯茶产业、酒水饮料、化妆品、医美产业等。; 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检验检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专利交易、金融服务等。;

要素成本

点击 登录 后可查看相关的数据详情

入驻要求

点击 登录 后可查看相关的数据详情

重点企业

新能源
(1)
高端装备制造
(6)
新材料
(2)
生物医药
(1)
都市消费
(5)
企业名称
方寸新能源(泾阳)有限公司
所属赛道
钠离子电池

周边配套

暂无内容
点击 登录 后可查看相关的数据详情
点击 登录 后可查看相关的数据详情
搜索
重置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阳市产业链招商优惠政策》的通知

咸政办发〔2022〕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事业机构: 《咸阳市产业链招商优惠政策》已经市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4日 咸阳市产业链招商优惠政策 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政策适用于依法在咸注册、纳税、入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企业)。 本政策所指的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企业)为《咸阳市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工作方案》(咸政办发〔2022〕62号)中已明确的新型电子显示及半导体、清洁低碳能化、新能源汽车、输变电装备等16条重点产业链项目(含FDI项目)。 本政策不适用于国家最新出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禁止准入类项目,“两高”项目,各类财政性投资、慈善性、公益性捐赠类项目,煤炭和石油开采项目,政府配置资源和配置市场项目。 第二条  投资扶持。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含)及以上的,按照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三条  要素扶持。对于备案投资10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在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上予以支持。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改扩建增加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出让金。对新招引的年用气量500万方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使用的合同外气量(LNG等高价气)核算,对高出合同价的价款,给予50%的补贴,单个企业年补贴不超过100万元。 第四条  金融扶持。发挥市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我市非上市、非挂牌招商引资新建(增资)企业(工商注册地和税务登记地均在咸阳市)。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在我市完成注册,首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通过项目所在地政府风控评估后,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单个项目贴息额度不超过合同实际贷款总额度的2%,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五条  收费扶持。备案投资10-15亿元、15(含)-20亿元、20(含)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选址在秦都区、渭城区、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的;或选址在兴平市、彬州市、礼泉县、乾县、泾阳县、三原县,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的;或选址在永寿县、武功县、长武县、旬邑县和淳化县,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180万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除三项企业性收费外)分别按 70%、50%、40%以下征收。 第六条  采购扶持。鼓励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与本地企业加强产业协作。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市域内采购2000万元(含)以上的,按不高于采购金额的1%给予龙头企业不超过50万元奖励。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采购市域内工业企业生产的电子、食品、建材、医药等产品超过1亿元(含)、3亿元(含)、5亿元(含)的,认定后,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第七条  人才扶持。对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引进落户的省级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20-100万元项目资助;引进落户的海内外博士(博士后)等优秀青年人才,给予10-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相关企事业单位10-30万元的科研补助。分3年按比例拨付。引进人才按照相关政策优先享受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就医绿色通道等便利。本条款规定的各类人才按照《咸阳市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确认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认定。 第八条  用工扶持。备案投资10亿元(含)以上的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与员工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新吸纳就业人数达到50人以上(不含第九条已奖补人员),按照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技术工人分别给予用工企业2000元/人/月、1500元/人/月、800元/人/月补贴。单个企业累计补贴三年,每年最多补贴100人。 第九条  研发扶持。招商引资新建(增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基地,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并达到一定规模,且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分别给予500万元、50万元科研补助;对新建并被认定为市级优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10万元科研补助;招商引资新建(增资)企业被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在享受陕西省奖补政策的基础上,由市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复审后,市财政再给予5万元奖励。 第十条  上市扶持。招商引资新建(增资)企业,在上海、深圳、北京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给予每家企业最高1000万元支持。由省外迁入的上市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助;对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和科创专板(挂牌交易)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补助,成长板和科创专板(挂牌托管)成功挂牌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 第十一条  总部经济扶持。对在咸阳市新设立或新迁入咸阳市的总部企业,承诺10年内注册地址不从咸阳市迁出,不减少注册资本,按照实缴货币资本10亿元及以上、5-10亿元(含5亿元)、1-5亿元(含1亿元),分别给予最高3500万元、2500万元、1500万元的落户奖励,3年内按照奖励总额的30%、30%、40%兑现。 第十二条  中介扶持。每引进一个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的产业链配套企业,按实际投资额的2%,给予引进单位或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第十三条  补充说明。本政策的奖励补贴体现事后兑现,涉及的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额、备案投资额等认定指标,须有相关机构证明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奖励补贴的兑现由招商引资新建(增资)项目(企业)法人向项目(企业)所在地县市区政府或咸阳高新区、经开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提出申请,初核后报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按照财权事权相匹配原则,所需资金由市、县根据具体条款分别负担。同时满足本政策及中央、陕西省、咸阳市其他优惠政策,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兑现。所涉币种皆为人民币,奖励、补贴等金额均为税前金额。重大产业链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第十四条  其他事项。本政策由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试行,可根据执行情况适时修订,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咸阳市人民政府 | 2022-11-10
了解详情

泾阳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落实“三团两库”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中、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服务水平提速增效,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现就落实“三团两库”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泾阳县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高频事项,从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融资信贷、生产运营、退出市场5个阶段全过程,在全县探索建立要素保障、审批服务、法治护航3个服务团和社会服务、监督助力2个信息化数据库,通过市县两级协同联动、线上线下相互赋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供全面精准服务,逐步构建“全域覆盖、责任明确、反应迅速、无缝对接”的营商环境服务新机制,助力全县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任务 (一)搭建服务体系 1、要素保障团。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从获得水电气、融资信贷(包含银行机构)、劳动用工、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等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选派熟悉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惠企政策的业务骨干担任“服务专员”,组成服务保障团,依托“园小二”服务模式,为项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办事咨询、政策解读、诉求处置等更多精准性服务。 2、审批服务团。从企业注册登记、社保登记、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知识产权创造、纳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务服务、信用修复等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选派熟悉审批流程的业务骨干组成审批服务团,为项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帮办代办服务,有效破解审批瓶颈,实现审批部门与申请人之间无缝对接,推动审批提速增效。 3、法治护航团。从解决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权益、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破产企业法律援助,监管执法等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选派熟悉法律法规的业务骨干组成法治护航团,对项目企业建设运营中遇到的权益保障、纠纷化解、法律诉讼等问题迅速回应、及时介入,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指引。 4、社会企业库。加大企业数据库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企业参与社会企业库,方便企业获取国内各行业领域企业数据,为企业提供用工、材料、物流、信贷、技术等多元共享的线上搭桥服务。 5、监督助力库。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督员在办事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提升监督便利度提供信息化支撑。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利企惠民政策,聚焦影响市场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各种活动,深化职能部门、工业园区、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宣传,增强企业和群众共同监督维护营商环境意识。 (二)优化服务内容 1、定制服务。针对项目企业个性化需求,从3个服务团中选取业务对应的服务专员或业务骨干,开展“一对一”定制服务,主动上门摸清企业诉求症结所在,量身定制服务清单和全流程服务方案,有针对性解决企业政策“懂不懂”、流程“通不通”、衔接“畅不畅”、服务“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等问题。 2、组团服务。针对项目企业多元化需求,从3个服务团队中选取多个服务专员或业务骨干,开展“直通车”组团服务,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重点解决项目企业在工程项目审批、用地用能、融资信贷、纠纷化解等方面的共性诉求和疑难杂症,切实发挥“1+1>2”的叠加优势,解决好企业痛点、难点问题。 3、联动服务。针对项目企业反映的三跨(跨部门、跨地域、跨事权)诉求问题,由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负责,依托咸阳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建立线上沟通联动“云处理”机制,进一步分析诉求内容、研判责任单位,精准调度3支队伍服务专员,为项目企业提供专业、高效、规范、精准的涉企“云管家”服务支撑。 4、搭桥服务。针对项目企业外向型资源需求,积极引导项目企业使用咸阳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开放型企业数据资源,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加强上下游合作,开拓产品市场、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以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5、监督服务。切实发挥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参谋咨询、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监督员“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倒逼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能、改进工作作风、整改反馈问题,营造企业群众更加满意的营商环境。 (三)建立服务机制 1、常态走访机制。将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双包一解”大走访活动作为“三团两库”模式应用的主阵地,落实包抓人员常态化走访机制,强化问题收集、转办交办,进一步借力走访成果,延伸走访内涵,实现走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2、接诉快办机制。将企业群众来信来访、信息平台自主提交、新闻媒体报道、省市县转办的营商环境诉求问题,进行细化分类,建立标准化工单,对应业务职能转办至相关单位和服务专员,快速准确提出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群众解决诉求问题。 3、监督反馈机制。定期组织县级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深入窗口单位、执法单位,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形成问题收集—转办交办—反馈回复—督查督办的全程流转。 三、任务分工 (一)组建服务团队。要素保障团由县人社局、交通局、商务局、人民银行泾阳支行、水务集团、国网泾阳供电公司、天然气公司选派业务人员组成;审批服务团由县行政审批局,人社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财政局、金融办选派业务人员组成;法治护航团由县法院、人社局、市场监管局选派业务人员组成。以上单位请参照附件内容,履行相关工作任务。 (二)纳入信息平台。咸阳市“三团两库”信息化服务平台将于近期试运行,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负责将相关信息纳入平台,为全市“三团”服务专员和项目企业、省市县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分别提供搭桥服务和信息化功能应用。 (三)开展服务活动。定制服务根据辖区内项目企业的诉求类型,对应选派“三团两库”服务专员,采取不定时、不定量的方式入企解决诉求问题;组团服务主要解决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企业无法正常运转等存在多元诉求的问题,并结合“双包一解”活动开展入企服务,原则上每月不得少于1次;联动服务根据项目企业诉求情况和省市县转办线索采取机动式服务,解决项目企业诉求问题;监督服务由县营商服务中心根据各自情况组织开展,原则上每半年进行1次。 四、工作要求 (一)提升思想认识。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站在稳住经济大盘的高度,认清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将“三团两库”服务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部署、压实责任,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确保服务企业工作取得实效。 (二)落实创新机制。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能不能落地,关键在于应用,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组建服务团队,将熟悉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的业务骨干选派到服务团队,切实解决入企服务送政策宣而不讲,接诉求只接不办等问题,真正让懂政策、懂流程的业务骨干深入一线掌握情况、锤炼作风,帮助项目企业解决问题。 (三)解决企业诉求。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聚焦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努力做到企业有诉求、政府必回应,有事随时办、无事不打扰。对辖区、主管(监管)领域企业反映的相关诉求或省市县转办的问题线索,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帮办代办制度”,真正做到“企业张嘴、部门跑腿”,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强化督促检查。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及时准确将服务企业、办理诉求等信息形成工作台账,严禁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县营商办将定期抽查并做出通报,同时将落实“三团两库”服务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确保服务企业工作取得实效。 (五)加强宣传推广。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服务企业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推广服务企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报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充分展示服务企业工作成效,营造同心合力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联系人:王昊东           电  话:36212336 邮  箱:jyxysb@126.com 附件:“三团”服务专员任务分工表 附件 “三团”服务专员任务分工表

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 2022-10-20
了解详情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范开展投融资行为的意见》的通知

咸政发〔2022〕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范开展投融资行为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2日 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范开展投融资行为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省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改革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投融资行为,厘清政府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责任边界,合理控制债务总量及负债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防范化解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债务风险,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边界,严格规范投融资行为 (一)严格规范政府职能行为 切实剥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维护所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政府部门不得干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经营。政府部门债务不得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举借。政府部门不得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承诺。 (二)严格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投资行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完善投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和内控机制,对外投资要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服务咸阳发展战略,投资规模要与企业的投资实力、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相适应。对外投资行为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国资监管部门相关规定执行,严格履行公司投资决策程序,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鼓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严格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行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外开展融资业务,要遵循审慎原则,充分考虑融资渠道、融资期限、融资成本、风险控制等因素,不得脱离投资项目实际盲目举债,不得违规改变资金用途,不得开展融资性贸易,严禁为第三方项目及企业做融资通道且承担还款责任,不得欺诈发行债券、虚假披露信息、操纵市场价格,严控表外融资等行为,在举债融资时需主动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所举债务是企业债务,确保融资借得来、用得好、管得住、还得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积极优化融资模式,鼓励开展多元化、市场化融资。要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用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四)严格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担保行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审慎控制对外担保总量规模,原则上不得对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担保事项实行集团统一管理,子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及互相提供担保需上报集团履行决策程序,严格审批和控制担保规模。要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发挥市级担保集团的担保功能。 二、健全机制,提高投资规范性与科学性 (五)明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投资权责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投资管理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编制投资计划,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对外投资包括在境内外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投资项目应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参与非主业投资要经市政府审批。对外投资应当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规模应与合理的资产负债水平相适应,未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 (六)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投资报审程序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按时将经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通过的年度投资计划报送国资监管部门。国资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从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对年度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履行出资人审核程序。对存在问题的年度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国资监管部门要按时反馈书面意见,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根据书面意见作出修改。 (七)加强投资事中监督检查 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投资行为要进行监管,对重大投资项目要采取随机监督检查的方式,重点检查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提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对投资项目出现资金来源及构成重大调整、投资对象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项目合作方严重违约等情形的,应开展再决策,确定投资项目是否继续执行、中止、终止或退出。 (八)建立投资后绩效评价制度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年度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年度投资情况报告报送市国资委,并建立项目投资后绩效评价工作制度,总结投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国资监管部门对项目投资后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不断完善投资监管体系,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三、强化约束,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九)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规模监控 财政部门要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全口径债务监测管控,全面摸清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政府隐性债务、经营性债务和或有负债底数,监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债务规模变化情况。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年度新增经营性债务融资规模,原则上要与名义经济增速、项目投资资金需求、预期回报水平和对应融资主体的偿债能力相匹配。国资监管部门要做好全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债务总量和债务结构统计监测工作,定期开展债务风险分析。 (十)做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分类管控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制定年度融资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和风险分析报告,经公司党组织会议研究并通过董事会审议后报国资监管部门。国资监管部门要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产负债约束指标,并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评级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行融资限额和负债比率进行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业绩好、负债率低的企业,在现有总债务规模基础上,根据经营发展和财务承受能力,可新增一定的经营性债务融资;对经营业绩较好、有一定发展前景、负债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在现有债务总规模基础上,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和财务承受能力,审慎新增经营性债务融资;对经营业绩一般、发展前景欠佳、负债率高的企业,严格控制新增经营性债务融资,确需新增的,按程序和授权报出资人同意后实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新增债务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设置专户管理,严格实行受托支付,由国资监管部门负责监督。 四、调整升级,不断优化融资产品结构 (十一)扩大标准化融资产品规模 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整合重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式,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主体信用评级和资本营运能力,扩大银行贷款和信用债券等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市场公开发行交易的标准化融资产品规模,鼓励在公开市场通过权益类、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优化融资产品期限配置,均衡到期债务偿付计划,做好资金流动性管理,避免集中兑付风险。 (十二)合理控制非标类融资产品比重 国资监管部门要重点关注非标类产品监管政策变化,指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逐步优化信托、资管计划、融资租赁等产品结构,合理确定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市场交易的债权性非标融资产品规模。金融管理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依法依规配合置换高成本、短期限、难接续的存量非标类债务。国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非标产品融资监管,确保非标类融资产品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 (十三)严禁各种民间借贷行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外开展投融资业务的,要严格履行投融资决策机制,按照规定切实开展尽职调查,审慎选择合作对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对象必须是在我国境内合法开展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严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民营企业发生借贷关系,严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参与任何形式的民间借贷行为。国有企业之间确有必要进行资金拆借的,要严格执行备案制,资金拆借双方要及时向国资监管部门进行备案。 (十四)坚决杜绝变相集资行为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不得以变相集资方式融资。国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管理部门要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专项排查,杜绝通过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等方式变相参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集资行为,严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建设项目名义向民间资本和员工非法集资。 五、多措并举,加快推动降低融资成本 (十五)有效管控融资成本 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成本监测机制。鼓励增信担保机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供银行贷款和债券增信。支持有条件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发行绿色债、项目收益债等创新类债券产品。探索开展二级市场债券估值管理,引导一级市场债券发行成本合理下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加强融资成本管控,严禁以咨询费、顾问服务费等名目,违规向第三方支付各类融资居间费用。 (十六)规范中介机构合作管理 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合作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督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立承销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工程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选聘市场化管理机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支付中介机构服务费用的标准,参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服务类项目原则上30万元及以上实行公开招标,30万元以下可自行采购。 六、完善机制,加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十七)抓好投资和债券领域风险防范 国资监管部门要准确把握稳投资与防风险的关系,建立健全融资指导、风险监测、异动预警、协同处置机制,持续做好风险排查、分析研判、兑付提示和舆情管控,督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期兑付债券,确保流动性充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夯实债务主体责任,通过自身发展化解存量债务和偿还新增债务,绝不允许违规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坚决杜绝恶性债券违约事件和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八)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源整合升级 市县发改部门及国资监管部门要重点关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变化,对县级和市场主体评级AA级以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整合升级,完善“市带县”机制,做大资产规模,指导科学确定融资路径,协调推进投融资平衡,综合运用各类金融避险工具,建立“一企一策”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缓释等工作。 (十九)盘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存量资产 国资监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存量资产,化解债务风险。鼓励国有企业依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规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存量资产,整合非主业资产,提高资产运营管理效率。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实质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资产。 (二十)建立金融稳定发展基金 金融稳定发展基金是应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为金融系统平稳运行发挥救助托底作用。财政部门设立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的金融稳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市场化债务风险平滑帮扶机制,稳定金融机构预期。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建立债券领域投资发行平准机制,支持本地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偿还到期债务的资金周转。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参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债务实质性重组,帮助化解风险。 七、夯实责任,加大审计监督检查力度 (二十一)明确责任主体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投融资行为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完善股权结构、优化治理机制、履行偿债义务,实现投融资行为长期可持续。国资监管部门要督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照制度要求、风险类别和投融资规模,规范履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审批程序,建立投融资管理责任链,严把关键环节,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健全投融资管理责任制。 (二十二)夯实监管职责 国资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资金安全。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融资行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投融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融资。涉及其他职能部门要夯实监管责任,建立合作机制,强化监管全覆盖。 (二十三)强化审计监督 审计部门要加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审计监督力度。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中,关注企业投融资政策执行、决策程序、融资规模和成本控制、风险防控、资金使用等情况,同时关注企业对外担保和对外借款事项,注重揭示风险和问题,促进企业规范投融资行为,有效防范风险。 (二十四)严肃责任追究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主要责任人因渎职失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引发重大风险以及恶意逃废债等严重问题的,任免机关、单位要依法给予处分,必要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公职人员存在利用平台进行内外勾结、利益输送、谋取私利等行为,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本意见中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有关指标要求,原则上按合并报表口径。

咸阳市人民政府 | 2022-10-17
了解详情

泾阳县发改局关于印发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纲要》,领会精神实质。要依照《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镇、本行业“十四五”规划。要结合实际,把《纲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切实抓好落实,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PAGEREF _Toc5708 - 3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PAGEREF _Toc14613 - 7 - 第二章 发展环境 PAGEREF _Toc9059 - 12 - 第三章 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18605 - 15 - 第二篇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PAGEREF _Toc22433 - 23 - 第一章 突出农业提质增效 PAGEREF _Toc27641 - 23 - 第二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PAGEREF _Toc29251 - 33 - 第三章 推动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 PAGEREF _Toc16546 - 37 - 第四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PAGEREF _Toc28735 - 51 - 第五章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PAGEREF _Toc5611 - 53 - 第三篇  严格国土空间管控  推进城乡融合新格局 PAGEREF _Toc14669 - 58 - 第一章 统筹谋划“四区四园”城乡融合总布局 PAGEREF _Toc15399 - 58 - 第二章 全力打造“一区两城”县域发展新引擎 PAGEREF _Toc11782 - 59 - 第三章 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 PAGEREF _Toc25815 - 63 - 第四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PAGEREF _Toc26631 - 66 - 第四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PAGEREF _Toc16571 - 73 - 第一章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PAGEREF _Toc17481 - 73 - 第二章 推进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13140 - 76 - 第三章 构建绿色高效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20739 - 78 -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建设 PAGEREF _Toc28596 - 79 - 第五篇  厚植生态文明优势  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PAGEREF _Toc17363 - 82 - 第一章 构筑三大生态廊道 PAGEREF _Toc12430 - 82 - 第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PAGEREF _Toc518 - 82 - 第三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PAGEREF _Toc3543 - 86 - 第六篇  着力改善社会民生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PAGEREF _Toc21548 - 88 - 第一章 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17539 - 88 - 第二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PAGEREF _Toc26472 - 91 - 第三章 全面推进健康泾阳建设 PAGEREF _Toc10534 - 96 - 第四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4632 - 100 - 第五章 完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PAGEREF _Toc1139 - 104 - 第七篇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  释放高水平开放活力 PAGEREF _Toc16062 - 107 - 第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PAGEREF _Toc20729 - 107 - 第二章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PAGEREF _Toc14177 - 110 - 第三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PAGEREF _Toc19345 - 114 - 第八篇  加强社会治理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泾阳 PAGEREF _Toc7351 - 117 - 第一章 加强县域社会治理水平 PAGEREF _Toc5200 - 117 - 第二章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PAGEREF _Toc28630 - 120 - 第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PAGEREF _Toc19455 - 122 - 第九篇  强化实施保障体系  书写高标准规划新答卷 PAGEREF _Toc2628 - 126 - 第一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PAGEREF _Toc14952 - 126 - 第二章 强化要素支撑 PAGEREF _Toc32660 - 127 - 第三章 强化项目组织实施 PAGEREF _Toc11257 - 129 - 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引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潜能释放期,更是泾阳通过新旧动能转化实现追赶跨越的黄金时期。按照中省市的总体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编制《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规划《纲要》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所制定的指南,重点阐明“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准确研判“十四五”发展态势,科学审视县情特征,客观分析发展环境,理清主题主线,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要求,努力实现新跨越,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出关键性一步。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西咸新区体制调整带来的新变化,我县抢抓全省发展“三个经济”政策机遇,主动承接西安临空经济外溢效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尤其是2017年所辖泾干、永乐、崇文、高庄、太平5个街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职能划转西咸新区后,全县干群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决心为成效,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突破点,全力稳增长、促投资,补短板、保民生,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我县加大招商引资、争项争资力度,各项主要指标总体保持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80.9亿元,年均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3.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6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6亿元;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0.74%。 产业层次得到新提升。“四色”产业稳步发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适度经营面积达到12万亩。“泾阳茯茶”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公共品牌价值达到5.79亿元。粮改饲、千亿奶山羊、全国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等项目稳步推进,鲜奶累计产量65.5万吨,鲜奶销售份额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果品年产量9.5万吨,产值6.6亿元。建成省级蔬菜产业园区1个、市级园区9个、万亩以上的蔬菜主产镇7个,初步形成关中环线、泾云路、中扫路、红色旅游路4条蔬菜产业长廊,蔬菜年产量达到182万吨。工业转型提速发力,秦之泉矿泉水生产线、陕煤化石灰石等项目建成投产,神电电器、临空光电产业港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建设,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工业经济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晋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全景泾阳”品牌,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多次荣膺“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称号。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基本成形,建成镇级运营中心7个、村级服务网点133个,阿里巴巴农村事业部正式落户泾阳,睿驰科技公司和人民、泾昌盛等茯茶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成功出口,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到97.6亿元。 空间协同实现新突破。实现与空港、秦汉、泾河三个新城交通网络对接,阎机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并将在泾阳设站。G211县城过境段公路改扩建、G108改扩建等项目建成通车,公交服务惠及范围不断扩大,“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三渠、中张、桥底3镇纳入咸阳临空经济带规划布局,泾阳产业新城、临空科技城建设有序推进,泾惠路、门户公园等部分区域建成开放,仁康医药、嘉瀚机电等项目加快推进,临空科技城滨河路项目开工建设,泾阳临空经济区“一区两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四区四园”发展布局不断优化调整,开发潜力加速释放,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空间定位清晰、载体支撑有力的县域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社会民生获得新保障。全省非贫困县率先推行村级“总队长”制度,创新“双业双扶双防”思路,把全省“3+X”特色产业工程细化为“2+1+X(X≤2)”,建成产业园区(基地)125个、扶贫羊场28个、社区工厂131家,实现产业园区(基地)、社区扶贫工厂、利益联结机制“三个全覆盖”。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全市第一。2020年10月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8+1”(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社会参与)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3元,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普惠园占比为98.63%,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9%,义务段和高中段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省“双高双普”县。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泾阳县康复中心,实现“集中托养+居家药物控制”分级分类救治救助,分级诊疗县域内就诊率达93.9%,11家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150户家庭成为全省首批“健康家庭”2.67余万人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评全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养老事业持续创新,开启“餐饮+”幸福院日托养老服务新模式。文体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年均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次,文艺演出200余场次。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泾河桥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矿山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年优良天数276天,PM2.5浓度4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8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2。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泾河、冶峪河、清河等“四乱”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泾河桥、临泾桥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泾河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 我县荣获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荣誉称号,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34个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综合试点县之一。引入亿利集团、中兵节能环保集团等社会资本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导入文旅产业,探索出实践“两山”理论的“泾阳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2平方公里,使北部旱腰带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得到进一步遏制;北部矿山非法采石点彻底取缔,对19个矿区实施危岩清除、修建排水渠、土地整理、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累计投资4.62亿元治理矿区10.86平方公里;大力实施林业重点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07%,获评全省绿化模范县。全面推行农村环卫一体化,创建省级和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6个,“泾阳引入市场化服务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难题”入选首批18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9.1%。 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按照中省市县委统一部署,基本完成了县级党政群机构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县。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创新“12345”泾阳模式,建立并联审批“110+X”踏勘机制,许可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开展企业投资“一窗服务”改革,申报材料减少60%,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50%。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举措有效落地,45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76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到90.4%。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排名全省第32位、全市第2位,累计签约引进项目98个,实际到位资 金201亿元。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133个。 表1  泾阳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境外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泾阳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大环境、全省发展大格局,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机遇与优势 战略机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等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泾阳进一步融入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在跨区域统筹联动、内陆开放深入推进、产业分工体系重构和高能级合作载体建设中获得更大市场空间、更多创新要素,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能转换提供了战略支撑。 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融合,相得益彰。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强调,陕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新时代高起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有更多的政策红利落地、更大的平台机制推动,获得更多中省政策及项目支持。 区位优势。泾阳地处大西安“北跨”战略的中心区域,在大西安规划中占重要一极,是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北部拓展区,也是渭北工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咸阳临空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拥有航空、高铁、高速等便利条件,有利于泾阳在更大的范围整合资源、更广的领域谋求发展、更深的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产业优势。泾阳“黑白红绿”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是中国茯茶之源、2020年度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和茶业百强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省优质葡萄产业基地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西北地区绿色食品供应枢纽。随着“四区四园”发展总布局的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未来发展中将会呈现出更多动力源和新增长点。 二、困难与挑战 综合实力方面——高速低量。2018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但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80.9亿元,仅为划转前(2016年)的45.2%。人均生产总值不及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的1/2,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产业体系方面——强产弱市。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1:18:41,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占比偏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等问题突出。“强产弱市”问题在农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四色产业”生产基础良好,但缺少地方性知名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小。工业产业类型单一,水泥建材一方独大,占到全部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60%以上;食品加工虽然是主导产业,但总量偏小,食品业的支柱效应尚未显现。规模以上服务业和限额以上社零企业数量少,结构单一。 城乡建设方面——有县无城。因西咸划转,全县现管辖8镇、133个行政村,面积567.84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2020年(预计)城镇化率31%,城镇化率远低于 全省平均水平。所辖8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不强,区位优势尚未充分显现,较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 土地供应方面——需多供少。土地瓶颈问题突出,土地指标紧缺,主要依靠增减挂钩和购买省域内指标,一批装备制造类工业项目因土地成本高,导致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项目落地较慢。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抓“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区域融合联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民生福祉提档提质、社会治理整合创新”七大举措,积极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改革、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泾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聚焦主题,紧扣主线。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丰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的内涵,充分发挥泾阳区位、产业、人力资源优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好“七大举措”,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深度融合,统筹协调。紧扣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特征,以“四区四园”县域发展总布局为统领,以“一区两城”为主引擎,加快美丽城镇生活圈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经济与生态文明互动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与民生普惠同步推进。 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加快“三大生态廊道”治理,突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 坚持创新引领,系统推进。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考虑国家及西安都市圈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和泾阳发展基础、发展优势,按照以人为本、国际视野、突出优势的原则,坚持“全方位主动融入大西安,与西咸新区协同发展,共建大西安北部中心” 的基本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改革、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着重打好“临空经济、全域旅游、美丽城镇生活圈、生态文明”四张牌,聚焦“两中心、三高地”发展定位,努力将泾阳建设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四、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到202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三个巩固”“三个提升”“三个突破”。 “三个巩固”:进一步巩固综合发展实力,全县生产总值跨上百亿台阶,达到114.07亿元,年均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7亿元,年均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和产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09元。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累计净增“五上”企业30家,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3.5%。 “三个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达到0.1%。民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9%,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美丽城镇生活圈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36%,百姓生活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三个突破”:县域发展格局取得重大突破,持续优化“四区四园”总体布局,加快建设美丽城镇生活圈,构建“区块化、网格化、均衡化”新型城镇化格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增矿山绿化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0天以上。 五、远景展望 到2035年,全县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发展活力显著提升,“两中心、三高地”建设达到新高度,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县域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基本破解,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泾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较2020年实现明显提升。 ——“两中心、三高地”建设达到新高度。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加全面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五高”建设迈入新台阶,切实把泾阳建设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乃至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民生领域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较2020年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居民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公平,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高颜值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法治泾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表2  泾阳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坚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以“四色”产业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临空制造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以全域旅游引领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突出创新驱动,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核心竞争力强和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泾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章   突出农业提质增效 积极对接全省“3+X”特色农业,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做优做大茯茶、奶畜、果品、蔬菜等“黑白红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我县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值。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一、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贯彻执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稳定面积、突出优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坚守耕地红线,稳定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建设绿色高效“吨粮田”,集成推广有机培肥、深松整地、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等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项目,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旱作梯田等项目建设,推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粮食平均亩增产100斤。到202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9.47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在38.31万亩,种植业收种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80%。 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自动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 提升粮食优质生产储备加工能力。强化成品粮油储备工作,大力提升2073万斤县级储备粮、20万斤县级储备食用油的规范化管理,及时开展县级储备粮轮换。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和研判,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做好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抓好粮食收购搞活流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订单粮食、订单品种,支持发展黑小麦等优质特色健康粮食产品,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依托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申报建设2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引导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创造条件。 二、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 做强“泾阳茯茶”品牌。依托茯茶研发中心和茯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发布《泾阳茯茶地方标准》和《茯茶标准综合体》,实现茯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茯茶龙头企业,2025年茯茶年产量达到4500吨。加大茯茶产品和茯茶衍生品市场推广,支持企业向茯茶饮料、眼贴、茶具、文化产品等领域拓展。大力支持“泾阳茯茶百年老字号”企业宣传推广,全面提升泾阳茯茶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茯茶国家级非遗申报,将泾阳茯茶打造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和我县的文化名片。 推动奶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按照“稳定生猪、规范家禽、提质增效奶牛、科学发展奶山羊”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雅泰、星光、秦川、佳和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实施雅泰王桥奶山羊公园、陕西澳美慧乳业科技有限公司荷斯坦奶牛第三养殖场、陕西巨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型生猪繁育场、康大百万蛋鸡生产基地(二期)等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现代化建设,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发展。稳步完善畜牧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确保畜牧产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到2025年,全县奶山羊存栏30万只,奶牛存栏稳定5万头,生猪存栏15万头,家禽存栏200万羽,肉类总产量2.6万吨,禽蛋总产量2万吨,奶类总产量20万吨。 加快提升蔬菜产业附加值。以四条蔬菜产业长廊(关中环线、泾云路、中扫路、红色旅游路)为重点,加快蔬菜主产区综合扩能,建设15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园区6个。进行蔬菜种植业企业引育和大棚设施改造升级,优化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复种指数。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扩大蔬菜净菜包装及冷链包装销售范围,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40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省级蔬菜产业园区2个、市级蔬菜产业园区15个、县级蔬菜产业园20个,蔬菜年产量达到195万吨、产值21亿元,将泾阳县建设成为“立足陕西、引领西部、享誉全国”的蔬菜产业强县。 提标发展葡萄为代表的果品产业。坚持“设施建设、调优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以葡萄产业为重点,发挥特色果品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泾阳葡萄”品牌建设步伐。支持现有示范园区升级改造,到2025年新建5个千亩葡萄、樱桃、柿子、软籽石榴、蟠桃基地。加快果品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大型果业电商品牌化运营中心4个、千吨酒庄一座,推动葡萄产业形成鲜食与加工并重、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打造西北知名葡萄与葡萄酒产区。提高果品附加值,建设万吨智能化气调库冷链物流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推进软籽石榴、太秋甜柿等果品集中连片发展,在王桥、桥底打造红桃产业集群,在兴隆、口镇打造葡萄产业集群,在安吴打造樱桃产业集群,在三渠打造蟠桃产业集群,在兴隆、口镇以及安吴北部沿山地区打造石榴产业集群,以全城旅游为依托,创新产业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智慧(数字)果业园区,打造果业主题公园2个、旅游线路2条。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示范为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充分参与的“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到2025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00人,家庭农场达到9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6个。 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标杆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组建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推广“标杆型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标杆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实现组织机构运转有效、产权归属明确清晰、事务管理公开透明。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开展互助保险和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加强合作社监管,开展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合作社。鼓励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工”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升级。扶持发展特色化、专业型种养大户和示范型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继续实施“万户”工程,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盘活闲置资源,支持村集体与供销社合作开展惠农综合服务。支持绿盈盈、佳和乳业、龙泉公社等企业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村集体以入股、参股、租赁或流转等形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聚焦农副产品流通经营、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整合村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采取入股或参股新型经营主体、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组织。 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土地股份、土地托管等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循环农业园、田园综合体为主体,搭建农业融合发展载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有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兴旺发展。加快实施陕西省泾阳县国家生态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绿盈盈改扩建、陕西贝佳丰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体、集“养牛-有机肥生产-种植”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山丹丹突尼斯薄皮软籽石榴种植园、大福信合科技农场、安吴镇万亩元宝枫基地、陕西省盛世正邦实业有限公司国家级生态农业综合产业园、乡村振兴田园生态康养产业园、淇辉蔬菜产业园提升等项目,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创新发展休闲度假、种植果蔬,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农业三产渗透融合、联动发展。 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机装备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械,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生产监测系统、产品溯源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智能化应用,引进推广智能机器人等农业新技术,推动智慧气象和智能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推广果园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及多功能作业平台、工厂化育苗、机械栽植、机械收获、青饲料收获、饲草料加工、自动饲喂饮水、自动化挤奶设备、生鲜乳运输车等机械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和清洁化水平。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服务等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各镇农技推广站服务能力,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构建队伍健全、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在各镇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质量检测点,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形成相对完善的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现全县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整合县域信息资源,建设泾阳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为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工程,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开展生态监测和气候评估,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保障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实现防灾减灾大数据融合,完成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加强抗旱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农业风险的应对能力。加快实施大樱桃病虫害果蝇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项目,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奶山羊、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力度,强化政策宣传,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提高农户和农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第四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围绕“建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三大工程,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化,补齐工业短板。到2025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户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一、拓展绿色建材产业链 依托冀东水泥等骨干企业,高质量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加快实施陕煤化二期骨料生产线、红星冷暖、兴隆镇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区、年产80万立方加气混凝土等项目,积极发展装配式住宅构件、新型墙体材料、建筑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引导冀东发展、中昊建材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支持红旗汇石、建民建材、红昌新型建材等建材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实现规模扩张。实施建材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工程,进一步推动绿色建材产业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 专栏4  绿色建材产业重点项目 绿色建材产业园区。以冀东产业园为引领,在白马杨村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区。 陕煤化二期骨料生产线项目。建设骨料生产线生产厂区、年产1500万吨的骨料生产线及相关产业园一座。 建材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项目。对建材企业堆场、料场、厂内及进出道路实施扬尘精细化治理。 红星冷暖项目。建设冷暖设备生产厂房,年产80台压力容器、300万米直埋管线生产线。 兴隆镇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区项目。以北程村中大木业、关天易景为核心,建设300亩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区。 年产80万立方加气混凝土项目。采用联合车间的布置方式,建设年产80万立方加气混凝土项目生产线。 二、做强食品加工产业链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经济,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以茯茶研发中心为引领,整合现有茯茶企业资源,组建泾阳县茯茶集团,提升市场影响率。依托雅泰、秦川、佳和、澳美慧、星光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雅泰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生产线技术改造、秦川乳业二期等项目,加大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泾阳乳品在外影响力,做到牛、羊乳品精细化。推进亚冷临空食品供应链基地、丝路临空国际食品港等项目建设,提高航空及高铁食品、中央厨房生鲜食品、冷链仓储服务供给能力。依托贝佳丰、天润、秦之泉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陕西贝佳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酒庄及榨汁生产线、天润酒庄扩容建设年产1000吨葡萄酒生产线、秦之泉生产线二期、仲山龙泉扩大产能、泾河粮液整体搬迁等项目。 专栏5  食品加工产业重点项目 雅泰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3000万,改造2条生产线,改造车间,新增设备,年增加产能1万吨。 秦川乳业二期项目。建设办公楼、生产车间、仓库、污水厂、锅炉房等。 陕西贝佳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酒庄及榨汁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年加工30000吨葡萄酒的生产线。 天润酒庄扩容建设年产千吨葡萄酒生产线项目。建设酒窖、材料和成品库房、冷库、办公楼及员工宿舍,增加发酵设备、储藏设备、灌装设备、地磅及污水处理设备。 秦之泉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综合楼、物流仓储。 泾河粮液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大楼、酿酒车间、发酵窖池、制曲车间、灌装车间、成品库等。 仲山龙泉扩大产能项目。新增一条矿泉水生产线。 丝路临空国际食品港项目。打造集食品研发、食品交易、数字平台、美食体验、风味社群于一体的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健康生活小镇以及国内首屈一指的食品产业聚集中心。 三、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链 依托神电电器、嘉瀚机电、临空光电子产业港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神电智能高压电器产业园、嘉翰机电零配件生产基地、泾阳临空科技城5G产业园基础设施、泾阳临空新兴产业生产基地(一期)、临空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基地、旺盈智能配套产业基地、兴隆镇电子产业园区、临空智慧产业园等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配套,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实施绿色智能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神电二期)、睿驰科技扩建、瑞奥电气智能电网测控设备研发制造、朗斯高精度光学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绿色智能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研发生产、光学元器件生产基地、机器人减速器等新动力传动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能源设备、建筑机械制造、机器人制造,带动发展航空关联度高的专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材料制备、零部件加工等航空先进制造业,稳步拓展智能产品创新研发、通信电子设备、智能服务等新领域,提高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抢占智能制造新高地。 专栏6  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神电智能高压电器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电力系统核心零部件(高低压电器设备、防雷产品)干式高压套管、管型母线、电缆附件、大功率电阻器、高压隔离开关电力器材、电连接装置、过电压保护器。 睿驰科技扩建项目。建设仪表加工车间一座。 兴隆镇电子产业园区。以众森电能为核心,建设电子产业园区。 绿色智能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神电二期)。主要生产绿色智能高压管套、管型母材、电力器材、绝缘制品等。 瑞奥电气智能电网测控设备研发制造项目。主要从事互感器、传感器、远程终端单元系列产品、故障指示器研发制造。 朗斯高精度光学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项目。朗斯高精度光学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项目,主要从事高精度平面光学部件研发制造。 嘉翰机电零配件生产基地项目。主要生产风电新能源、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核心零部件产品。 旺盈智能配套产业基地。为智能手机终端、消费量3C等电子终端产品提供整体包装配套服务。 泾阳临空科技城5G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设备安装。 临空智慧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配套公寓、孵化器、会议中心、路演大厅、智能设备展示厅、道路、停车场、园区室外配套及绿化等。 泾阳临空新兴产业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工业厂房、配套公寓、道路、绿化及停车场等。 临空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基地项目。主要为智能手机终端、智能3C电子产品、高端航空食品医药、临空冷链产业提供包装配套产品。 光学元器件生产基地。建设光学镜片、激光陀螺仪核心部件、枪瞄核心部件等生产线。 机器人减速器等新动力传动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建设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减速器、减速机、传动部件、专用机床精密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项目;主要包括机器人系列产品(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电机减速器一体化动力单元、制造型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系列产品(精密数控转台、自研磨床等关键制造装备)。 第五章   推动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 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引擎作用,按照“一切产业旅游化、一切旅游产业化”的理念,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和业态,增强对大西安北跨发展的支撑服务能级,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大西安北部现代化服务新中心。 一、推进文化旅游全产业链集成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把县域作为大景区,按照全区域谋划、全产业联动、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全社会参与的发展理念,构建“两心、三带、五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编排“山水游”“红色游”“田园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以点串线、由线扩面、网状辐射,形成融汇共进、连结互动、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专栏7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 两心:南部全域旅游形象展示中心。依托临空科技城的空、铁、路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泾阳全域旅游展示中心。北部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在安吴镇建设集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展示及综合服务中心。 三带:以嵯峨山环山路、关中环线、河堤路为交通脉络,以产业发展为特色指引,沿途串联旅游景区、产业园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特色村镇等,打造嵯峨山环山休闲旅游带、关中环线田园文化展示带、泾河百里环廊观光带。 五区:嵯峨灵云山地休闲度假区。主要包含口镇区域,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户外运动、自驾自助、农业休闲、乡村度假等业态。泾河峡谷水利风景博览休闲区。主要包含王桥镇区域,重点发展水利博览、滨水休闲、乡村休闲、农牧休闲等业态。红色旅游及陕商文化休闲体验区。主要包含安吴镇、云阳镇区域,重点发展红色教育、文化休闲、民俗体验等业态。文川秀色乡村民俗民宿体验区。主要包含兴隆镇、桥底镇区域,重点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休闲产业、农牧休闲等业态。泾阳绿都农业观光休闲采摘板块。主要包含中张镇、三渠镇区域,重点发展农业休闲、文化创意、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业态。 打造独具魅力的泾阳旅游品牌。深挖“山水茶农商”“一座山、一条渠、一部剧、一杯茶”等文化内涵,做好“美丽乡村游、生态休闲游、红色文化游”三篇文章,积极发展航空服务、临空民宿、航空科普教育、低空飞行体验等临空旅游业态,抢占关中地区临空体验特色旅游市场,打造独具泾阳魅力的“3+1”旅游品牌格局。与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系列策划咨询工作,尽快完成《泾阳县全域旅游发展整体战略定位》《泾阳县文化旅游发展品牌战略体系》《泾阳县旅游品牌IP形象策划设计》《泾阳县文化旅游发展产品战略体系》《泾阳县文化旅游发展渠道系统构建》《泾阳县智慧旅游发展咨询》《泾阳县重点文旅项目(郑国渠)发展规划及品牌策划》《泾阳县文化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营销策划》等系列规划策划,明晰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及具体任务。 推进精品景区体系建设。围绕“两心、三带、五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推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龙泉公社、安吴青训班纪念馆、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创A升A”工作,加快实施郑国渠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二期)、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安吴堡陈列展示厅、中兵泾阳嵯峨山文旅开发、泾阳县龙泉公社大秦粮仓、毛家大院、云阳镇关鸿葫芦小镇、安吴青训班游客接待中心及吴宓故居修复、扶贫路农家旅游、“那年·安吴”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示范园等项目,构建文化内涵厚重、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牵引带动作用增强的精品景区体系,推进泾阳县游客集散中心及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7亿元。 构建多元融合的文旅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文旅+”“+文旅”,推进旅游与传统地域文化、健康养生、户外体育、生态农业、精品民宿、互联网、创新创意相融合,发展影视文化、动漫创意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旅游演艺、旅游体验、旅游参与、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康体养生、运动健身等于一体的滞留性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亲子研学、康体养生、休闲垂钓、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户外探险、低空飞行、自驾娱乐、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生态圈,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坚持生态旅游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绿色旅游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文旅商品销售体系,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 建设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星级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和连锁快捷酒店建设,发展精品民宿、农家客栈、乡村酒店等住宿新业态。加强省道、县道、乡村道路建设,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公路都成为绿色走廊、亮丽风景。开通重点景区旅游直通车,支持共享汽车在旅游景区试点运营,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沿旅游路、关中环线、嵯峨山环线、河堤路等重要的旅游通道沿线设置旅游驿站、观景台、自驾游营地和A级旅游厕所等设施。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景区景点与咨询中心、客运站点的无缝对接。推动景区智能化发展,全域建立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因地制宜解决旅游景区停车场建设问题。 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抓好乡村美食、传统手工艺、农副产品、非遗产品的挖掘和研发利用,做精做优让饸、煎饼、油糕等泾阳特色名吃,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泾阳符号的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在郑国渠、安吴青训班、龙泉公社等地打造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扩大游客购物和服务消费。持续办好泾阳半程马拉松赛、越野飞行拉力赛、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桃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发展夜游经济和乡村旅游,把文旅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文旅商联动,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创新文旅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专栏8  全域旅游重点项目 安吴堡陈列展示厅项目。建设安吴陈列展厅、多功能厅可以满足各类团队的党课学习、培训、视频会议等综合服务。 中兵泾阳嵯峨山文旅开发项目。建设矿山修复、军魂湾、农业产业园、医养民宿等。 泾阳县龙泉公社大秦粮仓。在原址建并修复一个地下粮库,恢复遗留下来的旧式照明工具、计量工具等。 毛家大院项目。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云阳镇关鸿葫芦小镇基础配套设施。以葫芦种植和加工为主。涉及旅游观光和农事体验,关中农业文化展览等。 郑国渠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二期)。建设郑国渠风景区综合服务区、山水风光游赏区、库岛休闲度假区三个功能区。 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完成遗址区保护标识及标识展示工程、遗址护坡加固工程、遗址的隔离保护和渠首、渠道遗址的清淤工程;完成碑刻保护厅、遗址保护厅、(新)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建设和配套安防、消防、停车场、卫生间设施;完成遗址区电瓶车行道路及参观步道建设和植被恢复、绿化等环境整治工程。 扶贫路农家旅游项目。恢复治理区域3公里,开发农家旅游30家;治理生态区域3公里,开发农家旅游30家。 泾阳县游客集散中心及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中心大厅、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软件平台建等。 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在泾阳县辖区内建设包括全域旅游全景图、全域全景导览图、景物景点介绍标识、引导标识。 安吴青训班游客接待中心及吴宓故居修复项目。新建安吴堡游客接待中心一座并修复吴宓故居。 “那年·安吴”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示范园。依托泾阳秦商文化、红色文化,建设集影视、文化、商业为一体的产业园。 二、创新发展支柱服务业 现代物流。以苏宁、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雅泰物流园、万邦西韩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中国西北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完善物流枢纽综合功能和集聚效应,将泾阳建设成为大西安北部乃至关中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建设服务农村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产品收储运体系和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泾阳县智能化农产品气调保鲜冷链物流配送、泾阳县万吨智能化产品气调保鲜冷链物流配送、西苗村冷链仓储、胖子蔬菜苗木农业合作社冷冻仓储等项目,打造临空生鲜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泾阳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泾阳物流信息模块,实现与省、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畅通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和咸阳主城区的物流通道。顺应服务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体系和供应链进行流程改造,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全程智能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运达效率。到2025年,新培育物流限上企业4家,全县货运量达到800万吨。 专栏9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 雅泰物流园项目。新建两栋仓库。 泾阳县智能化农产品气调保鲜冷链物流配送项目。主要建设智能化气调保鲜冷库,购置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及车2辆及相关设备等。 万邦西韩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陕西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物流中心。 西苗村冷链仓储项目。用于存储葡萄、瓜果等鲜食水果,反季节销售。 胖子蔬菜苗木农业合作社冷冻仓储项目。冷冻仓储瓜果蔬菜500吨。 中国西北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包括西北国际农产品智慧物流园、西北国际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会展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新能源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创业孵化园、国际高新农业博览园、茯茶文化产业园、中国原点国际物流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延伸区等子项目。 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丝路电商”,做强“电商+”运营模式,推进电商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更多的优势品牌产品。以电商三产融合示范园为引领,着力推动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实施陕西云阳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果业电商品牌化运营中心、社树电商运营中心包装车间等项目,逐步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产业体系,为“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创造便利条件。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和对外贸易、现代综合物流、专业市场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的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实体店和网络零售商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快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完善网络支付、企业认证、网络信息安全配套服务体系。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亿元。 专栏10  电子商务产业重点项目 陕西云阳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主要有电子商务中心、会展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仓储物流区、配套服务区、生活居住区、产业孵化基地七大分区,建成集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成为西北最大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 果业电商品牌化运营中心项目。建设4个基地。 社树电商运营中心包装车间项目。主要经营为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精选、包装、仓储、运输及销售;农产品贸易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 培育电商龙头企业项目。培育农业电商龙头企业推动小户散户向大户迈进,做好企业和市场的连接,企业和农户的连接,加快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服务。顺应资产证券化、产业金融化、金融网络化发展趋势,落实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稳步推行“ 智慧县域+普惠金融”模式,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持续、稳定的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党建+创业+金融” 工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自身优势,以“五红示范创建”为抓手,提升基层“五大能力”,推动泾阳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信贷支持。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城乡支付结算服务质量,扩充银行营业网点、POS机具投放覆盖面,推进农村互助资金协会、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惠农金融机构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建立个人诚信系统,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信用安全体系,努力防范金融风险。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政府为领导、金融管理与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为支撑、社会各方面共同维护的金融监管安全体系,县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5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40亿元。 专栏11  “党建+创业+金融”工程 筑强红色创业堡垒,提升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实施“支部+”模式,由支部牵头抓总,因地制宜地探索“支部+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支部+特色产业、支部+村集体经济”等模式,用支部基层领导优势来实现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叠加。 汇聚红色创业先锋,提升带领基层能力。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激发党员先锋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的干事热情,用好党支部书记、致富能人、第一书记“三支先锋”,提升基层带领能力,带动群众就业、带领群众创业、带动产业发展。 培育红色创业导师,提升指导基层能力。在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招募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招募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乡村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招募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政策专家,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 树立红色服务典范,提升服务基层能力。与县域内5家商业银行合作,建立村级“信用银行”,推出“党员先锋贷”等更适合助农兴农的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党建+创业+金融”联席工作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发展需求与各项服务精准对接。 包装红色创业项目,提升基层带动能力。按照“包装策划一批创业项目,扶持提升一批创新产业,落地投产一批潜力企业,补全延长一批产业链条,发现培养一批乡村人才,挖掘锻炼一批优秀干部,打造建设一批公共平台,创设运作一批金融产品”,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党建+创业+金融”示范基地。建立“泾阳‘党建+创业+金融’工程项目超市”。采取“党员挖掘、村级申请、县级研判”的入库模式,丰富项目超市“货架”。 三、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大健康服务。以推进全民健康服务为目标,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中医养生保健、健身运动休闲等突破发展,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构建“药、养、游、医、健”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仁康、泰鑫等骨干企业,加快实施仁康临空医药全产业链基地、泰鑫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推动中药材提取、中药饮片、草果提取物、生物制品、植物中间体等植物药制剂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医疗保健器械及零部件、母婴用品等产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加快开放体育资源,积极培育自驾游、自行车、登山、攀岩、航空、极限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

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 2022-09-09
了解详情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咸政办发〔2022〕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0日 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2022—2024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陕政办发〔2022〕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规模倍增,筑牢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市场主体基础,汇聚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秦创原建设部署要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加力科技型企业引进培育、加速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健全科技型企业成长梯次培育机制,推动企业“小升规、规做优、优做精、精上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打造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提供有力的支撑。 到2024年底,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十三五”末基础上翻一番,排名全省前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200家,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00家。累计培育瞪羚企业50家以上,力争新增5家以上科技型上市企业。打造“零时限”“零干扰”“零负担”的“301”科创特区,形成“1+N”的立体联动孵化体系。 二、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 (一)实施“星火”计划推动传统企业“入科” 1、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围绕市“544”产业“卡脖子”技术、共性技术和急需引进的科技成果,依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置“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对成功揭榜的给予项目研发总投入3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支持。(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产出考核,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每年研发投入清零规上企业50家以上,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量占比不断提高,到2024年达到23%以上。(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行动。组建知识产权服务团,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每年开展知识产权贯标企业10户,到2024年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达到100户。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组织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引导企业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等二类以上知识产权。(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支持企业围绕主营业务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加快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到2024年,力争全市30%的科技型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负责) 3、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每年优选100户发展质量效益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综合性支持,培育一批“四科”(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特征明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协调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咸阳银保监分局负责)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对首次通过国家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每年优选支持一定数量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引进人才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市财政局、市委人才办、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负责)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的政府非招标采购力度。(市财政局负责)组织产学研对接交流、科技成果路演活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入区域技术创新网络。(市科技局负责) 4、规范企业研发投入活动。每年定期组织科技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到企业实地“把脉问诊”,帮助企业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研发费用归集的会计核算体系,确保研发费用数据统计“颗粒归仓”。(市科技局、市税务局负责)确保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落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的税收优惠。落实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税收优惠政策。(市税务局负责) (二)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 5、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摸清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及研发费用归集等情况,着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从上一年度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出100家企业,作为高企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的奖励,通过复审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各县市区、各开发区也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6、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市重点研发计划单列预算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精准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省上和国家科技任务,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果转化等科技合作,攻克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市科技局负责)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制定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成果予以奖励。(各县市区政府、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对我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陕西省科技奖励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7、巩固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有量。各县市区紧盯上一年度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跟踪联系、主动服务,积极助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6月份前,各县市区加大服务力度,及时组织企业进行认定评价,推进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部通过认定评价,确保存量不减。对设立时间不超过5年、经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其形成的综合贡献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8、推动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选择100家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高企种子”培育清单,实现“点对点”服务全覆盖,开展针对性培育。推进有研发活动的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改造、研制新产品。每年优选60家以上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优先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确保认定成功率80%以上。(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负责) (三)实施“升规”行动推动企业成长“晋位” 9、推动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围绕我市“544”产业体系,每年筛选50户潜力大、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培育对象,提供“一对一”升规帮扶指导服务,助推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对新纳规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负责) 10、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市、县两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各县市区建立10-30户的县级企业培育库;每年秦都、兴平、咸阳高新区、三原各推荐10户以上企业,渭城、武功、泾阳、礼泉、乾县、彬州各推荐8户以上企业,永寿、长武、淳化、旬邑各推荐3户以上企业进入市级培育库,到2024年达到100户以上。(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每年对市培育库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库企业给予科技、产业、金融等“一揽子”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市工信局负责)南部各县市区、彬州市、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每年至少培育2户“专精特新”企业,北部各县每年至少培育1户“专精特新”企业,全市每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户、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负责)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工信局、市财政局负责) 11、推动双链融合集群发展。围绕我市“544”产业体系,每年支持5户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引领和供应链带动作用,每年支持10户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和供应链协同网络,打造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一体的高质量产业集群。(市工信局负责) (四)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行动 12、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联合培育。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达到15户以上。深化与沪、深、北交易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战略合作,发挥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后备企业推荐、筛选、培育等工作机制。(市金融协调服务中心负责)每年从高新技术企业中优选15户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企业,认定为市瞪羚企业进行培育,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设备仪器共享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一企一策”加快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市科技局负责) 13、增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科技型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开展投贷结合、投保贷结合等模式创新,对以自有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比例贴息。(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协调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负责)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打通创新积分与涉企金融政策支持的联动通道,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科技局、市金融协调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分局负责)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规模以上企业作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三、引培科技型企业 (一)加强科技招商,引进科技型企业 14、加强科技项目、成果招引。支持产业园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支持科技园区整合市、区县两级招商部门资源,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吸引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项目入驻。(各县市区政府、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对通过以商招商、“组团”引进10家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给予一定奖励。(各县市区政府、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 15、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支持科技园区、孵化载体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新引进落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有效期内办理完成异地搬迁并由省科技厅公告的,享受我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万元的奖补政策。(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 16、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稳定增长。各县市区将科技型企业培育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加大拟培育企业支持力度,确保科技型企业数量逐年递增。秦都、兴平、武功、礼泉、三原、乾县、彬州、旬邑的科技型企业数量比上一年增加20%以上,带动其他县市区实现快速增长。(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二)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 17、建立“1+N”立体联动孵化平台。以秦创原咸阳科技型企业孵化中心、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秦创原临空智港为核心载体打造立体联动孵化总窗口,以中韩产业园A区、西部智谷、启点科技城、传统转型升级示范园、新兴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各县市区孵化载体为立体联动载体,构建“1+N”立体联动孵化体系。逐步在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东部发达地区建立“飞地孵化器”,加快吸收当地高校院所成果资源,转移转化进入咸阳。到2024年,三原高新区建设一个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其余县市区建设1个以上的众创空间或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全市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30个以上、专业孵化器2个、“飞地”或离岸孵化器1个,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各县市区政府、市科技局负责) 18、搭建共享孵化服务平台。支持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中试基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熟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熟化服务能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加工共享基地、新材料共享基地、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应用场景实测、商业价值评估、市场前景论证等共性孵化服务,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 19、建立健全孵化器运营服务体系。支持孵化器运营机构自建联建创业投资,建立“投资+孵化”模式孵化培育企业。支持科技园区引进专业孵化机构,优化孵化载体管理服务,为企业和团队提供低成本的创新创业载体空间。依托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搭建“互联网+虚拟孵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注册地在咸阳的虚拟孵化50个以上企业的,给予孵化平台奖励,每注册一个公司,给予平台1000元奖励。(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0、强化孵化器考核评价。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年度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在孵企业规模与经营绩效、毕业企业数量与发展质量。对孵化企业成效显著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四、优化科技园区营商环境 (一)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21、打造高效能成果转化“301”科创特区。支持各县市区、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开辟新的物理载体空间,打造“零时限”“零干扰”“零负担”“支持一百万”的成果转化“301”科创特区,给予土地规划、人才引进、项目支持、科技金融投资等支持。对入驻“301”科创特区的科技型企业给予租金补贴,对前景广阔的科技型企业优先推荐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支持。(市科技局、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2、提升园区载荷能力。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步伐,到2024年,兴平、武功、礼泉、乾县创建成功,渭城、彬州、旬邑达到省级高新区创建标准,进一步提升县市区承载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力。(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市科技局配合)完善园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加快提升园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承载能力。对于引进的企业、创业团队、科研院所等,在厂房建设、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负责)强化园区“亩均”考核,加快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集聚承载更多企业主体。支持各科技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承载高端人才“拎包入驻搞科研、标准厂房做转化”。(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负责) 23、加强区域联动赋能发展。发挥咸阳高新区桥头堡作用,推动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进程,吸纳西安更好更多创新要素在咸阳落地。推动咸阳高新区和经开区与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两区两基地”科技合作,设立3—5个“飞地孵化器”,聚焦电子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全面赋能在孵企业快速成长。(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负责) (二)优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24、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健全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功能体系,扩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技术经理人包联科技型企业机制,探索“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新型“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模式。发挥咸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职能作用,促进各类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引进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服务,推进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能力。对服务能力强、服务效果好、服务企业多的优秀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25、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扩大科技特派员的遴选范围,优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型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实施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到2024年,实现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全覆盖,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对科技特派员给予最高2万元奖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26、建设区域技术创新网络。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派驻“科技大使”,引导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转移、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合作关系。(市科技局负责)支持园区设立创业咖啡服务区,组织企业、投资机构、科技专家等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培育创新创业社群网络。(各开发区、各园区负责)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能力,每年列支不低于300万元的专项经费,加快硬件设施提升,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创新氛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强化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园区)要将科技型企业倍增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成立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取得实效。 2、夯实工作责任。市科技局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月调度、季总结、年表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跟踪评估,做好业务指导,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各责任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梳理承担任务,建立台账、制定清单,确保各项政策扎实落地。 3、广泛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创新方式、丰富载体,主动“送策上门”,做好宣传解读,扩大政策到达率、知晓度,确保措施到位、服务到位、成效到位。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成果、典型人物和企业的宣传,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向全市推广,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强化督导考核。市科技局要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考评指导等工作,成立市级联合指导组,加大入县入企服务力度,将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全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落地见效。

咸阳市人民政府 | 2022-07-14
了解详情

咸阳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服务办法》的通知

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服务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秦创原核心区,进一步规范我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发挥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组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团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的培育和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创新团队是指在合作与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集中的研究方向、稳定的工作条件,由创新团队领衔人和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组成,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合作创新意识强,以解决产业或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目的的创新集体。 第四条 创新团队的创建、培育与服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突出研发、引领创新、推动转化的原则。 第二章 认定范围 第五条 以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围绕同一技术领域和研发方向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人才群体。 第六条 吸引域外高端人才来咸合作、组建创新团队,集聚优势科技人才资源,开展科研活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第三章 认定条件及标准 第七条 申报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认定条件及标准 (一)创新团队以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研究领域和方向应符合咸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需求。围绕我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现代农业等“544”现代产业体系,优先支持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战略性新产品开发及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解决“卡脖子”技术、完全替代技术,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创新团队以科技研发项目为支撑,有良好的协作运行机制和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题明确,分工合作,知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保障有力,学术氛围浓厚,团队效应明显,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三)创新团队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应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好,科技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较高,具备承担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 (四)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员规模与结构,年龄梯次搭配,成员总数不少于8人,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不得低于30%。 (五)创新团队领衔人应为具备较高的学术技术素质和较强的领导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所在领域前沿研究方向,行业公认度较高;核心成员不少于3人,且至少2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领衔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创新性研究。 (六)创新团队领衔人5年内应主持过市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或省(部)级研发项目,获得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或1项以上发明专利,无知识产权纠纷和其他侵权行为。 (七)创新团队领衔人与三分之二的核心成员应当是申报所在单位在职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其预期成果特别是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计划、形式、水平及进展时间明确具体、可行。 (八)创新团队应有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业绩考核、激励保障和人才培养制度。 第四章 认定流程 第八条 创新团队由领衔人牵头申报。申报文件应如实填写团队人员构成,团队近5年主要科研情况(研究方向、研发项目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各合作方或团队成员协作规划、依托单位对推荐团队建设和培养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及落实计划)等内容,并对团队研发活动形成的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经济收益等加以明确约定。 第九条 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及资格审查,有以下情况的不予受理: 1.不符合申报条件; 2.所提供的申报材料不完备、不真实; 3.团队领衔人有科研诚信不良纪录。 第十条 市科技局组织创新团队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并将认定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五章 服务与支持 第十一条 对经认定的创新团队安排1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购置更新设备、开展研发活动和人才培养等。 第十二条 创新团队在申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对于申报认定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的,同步认定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享受创新团队政策支持。 第十三条 鼓励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创新平台建设等,切实发挥技术引领带动作用,所在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开展创新活动以及学术交流。 第十四条 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团队负责人若有科研诚信不良纪录或重大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取消创新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2013年颁布的《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咸阳市科学技术局 | 2022-05-17
了解详情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咸政办发〔202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7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4日 第一章  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十三五”期间,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六治六清”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严格执行铁腕治霾、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四大结构优化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全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减煤方面,严控煤炭消费,强化过程、目标管理,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6.4万户,淘汰35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4048台,拆改燃煤集中供热站27座,完成417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煤炭消费量由“十三五”初的1306万吨下降至920万吨。抑尘方面,实行建设项目“红黄绿牌”动态管理,有效监督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落实,市区渣土车全部实行公司化、规范化运营,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市区、县城分别达到90%、70%以上。控车方面,加大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入城口设置联合检查站17个,淘汰高排放营运柴油货车9223辆,超额完成淘汰任务,编码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3140台,投运更新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共883辆,实现市区全覆盖。治源方面,严控“两高”行业准入,关停彩虹光伏玻璃等3家企业,水泥、砖瓦等行业69家企业实现达标或超低排放;57家重点涉气排污单位安装环保设施用电工况监管系统,220家企业、324座加油站、256座喷漆房完成VOCs治理;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2962家。禁燃方面,强化316个视频监控与网格员巡查联动,充分发挥视频监控和网格化监管作用,大力推广秸秆利用技术,2018-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增绿方面,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绿化造林工程取得实效。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5天,较2016年增加65天,PM2.5浓度年均值为54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34.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7.77下降至5.37,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河湖长制为引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碧水保卫战为抓手,扎实推进《咸阳市水污染防治方案》实施,全面推进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业源方面,核发排污许可证882张,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2家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和31家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实时监控。城镇生活源方面,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日设计处理能力达到76.3万吨,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4%、91.7%;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农村源方面,在泾阳、乾县试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30.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69%,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水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26%;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饮用水源方面,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划定水源保护区284处;完成6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29个环境问题整治。流域治理方面,建成和恢复湿地17处,面积约6700公顷。划定渭河生态保护区91.8平方公里,加宽改造堤防76公里,整治滩面14.27公里,建成16.82公里生态长廊,咸阳湖获评4A级景区,水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全市8条河流20个断面Ⅰ~Ⅲ类比例为80%,较2015年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对26处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实施动态管理。完成12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核实采集、风险筛查,兴平、武功等12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健全有害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持续推进北部矿山治理,完成“旱腰带”治理15.9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22平方公里。全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89.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全市创建产地准出示范基地22个,绿色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3个。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2020年净土保卫战工作被评为省级优秀等次。 四是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成效显著。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质量总量双管控,将污染减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印发《咸阳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全面推进火电、水泥、煤炭等七个重点行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市2家火电企业4台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6家砖厂完成提标改造,台玻玻璃公司完成天然气窑炉改造并安装在线联网。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工业园区废水处理达标率100%,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列入省考的34个减排项目全部按期完工,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923家,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2%、12%、25.15%、25.09%。 五是环境监管与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持续推进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建成包含141个空气和7个VOCs 及4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49个土壤点位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安装生物质热成像视频监控316个,建成市级矿山环境在线监测监控平台,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有效提升。组织开展“凌晨”“绿盾”“清废”等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全市21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处置能力达到96万吨/年,建成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座,深入开展石化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等环境隐患排查整治,环境风险态势总体稳定。 六是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加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机制,紧扣社会关切,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咸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咸阳市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逐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及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不断强化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明显提升。聘请专家团队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秦都、兴平、三原、礼泉等县区推行“一县一策”,修订应急减排清单、编制污染源排放清单,进一步提升科学治霾水平。积极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显著。紧盯主流媒体,召开新闻通报会曝光各类环境问题,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受理并答复市民环境投诉问题。企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理念成为普遍共识,治污攻坚的强大合力得到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公众参与监督意愿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更加突出。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快速转型期、势能集聚期,总体处于动能转换、追赶超越的攻关期,煤炭、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动能尚未完全释放,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能量积累期,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重要关口,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从经济发展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100亿元,年均增长预计7.0%左右。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发展壮大,“一廊一带一基地”现代产业布局持续升级,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实现“三个转化”,能源消费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难度增大。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十四五”时期,随着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将进一步提升,“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城乡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0%,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居民消费规模扩张,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从社会发展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8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需求逐步增大,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型环境问题逐步显现,生态环境治理更加复杂,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治理难度不断增加,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保障等紧迫性凸显。 第三节  挑战与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成效仍不稳固,部分地区和领域环境质量仍然偏差,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依然较大,“美丽咸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增加。我市被列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主战场之一,复合型污染严重,臭氧污染控制难度大,全市2020年平均优良天数为235天,距国家考核指标还有较大距离,PM2.5平均浓度虽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仍处在较高浓度水平;全市河流劣Ⅴ类断面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仍需加强;土壤环境敏感性高,污染源类型复杂,土壤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环境风险并存;北部矿山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统筹保护等仍需持续推进。 二是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全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当前污染防治需要,雨污分流存在短板。部分县(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体责任不清、持续运营难度大。全市应急监测装备配置不足,应急监测能力与日趋繁重的环境应急任务需求差距较大。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等制度体系和手段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基础能力与监管任务形势不相适应,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 三是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全市“一产不大、二产不强、三产不优”的产业结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为44.1%,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仍有一定存量,绿色发展还需深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仍有较大空间,高质量全面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四是环境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防范压力不断增大,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还存在薄弱环节。渭北旱腰带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环境风险管控还需持续发力。 同时要看到,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新时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迎来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时期,也是咸阳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起步期,要坚定绿色发展信念,坚持生态优先,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时代内涵,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奋力谱写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向美丽咸阳建设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地区)战略、绿色“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机遇,推进咸阳环保事业一路向“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秀美新咸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绿色导向,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调整作用,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构建绿色发展经济体系,致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量核心,协同治污。坚持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污染物减排和结构调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坚持减污增容并重,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靶向性和针对性,为咸阳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统筹谋划,系统施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性思维,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相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相统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相统筹,坚持生态优先、城区引领、集群带动,聚焦系统保护、整体管控、分类施策。 深化改革,创新为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扎实有序推进,巩固提升已有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在“十四五”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以解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问题为导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大气环境取得根本性扭转,空气优良率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确保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路向“阳”。 展望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基本退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现和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让人民群众幸福感全面提升。 第三章  坚持绿色引领,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紧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机遇,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以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提高经济发展生态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深化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导向 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按照“精煤、优电、扩新、促转化”的思路,实施清洁低碳能化提能行动,以链条延伸和品质提升为主线,积极构建以煤化工为主体,煤电、石油化工、橡胶化工为配套的高端化工产业体系,推动由传统煤化工向有机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新兴煤化工转型。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持续深入推进水泥熟料、烧结砖瓦等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以石化、化工、建材、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强建材、水泥、火电、铸造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无组织排放管控,持续推进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高清洁生产对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度。推动重点行业有序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提升能源结构清洁低碳水平。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发展新能源,扩大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应用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的原则,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在保证温暖过冬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全面实现城镇地区以热电、燃气锅炉等集中供暖为主,分散式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利用为辅的清洁取暖格局,农村地区综合采用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取暖方式,鼓励采取储能式电锅炉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禁止新建燃煤集中供热站。新增天然气气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冬季采暖,实现“增气减煤”。 完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调整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比例。推进城区及区域绿色客运体系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地铁为主的轨道公交交通系统建设。加快车辆结构升级,新增或更换环卫、绿化、市政等车辆时,在满足各项作业指标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铁路货场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到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公交、出租100%使用新能源车辆,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例进一步提高。 优化农业投入结构。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推进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及堆沤腐熟还田等技术,优先开展就近就地还田。推广秸-饲-肥种养结合、秸-沼-肥能源生态、秸-菌-肥基质利用、秸-炭-肥还田改土等秸秆循环清洁利用技术。推广固化成型、生物气化、热解气化、炭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鼓励将秸秆用于青贮、氨化、微贮、颗粒饲料制造等。探索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田残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农药、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 第二节  实施重大战略,区域协同共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生态立市”发展思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坚守主体功能区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抓好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大西安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平。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以“改善泔河水质、恢复清河有水、修复泾河生态、巩固渭河成果、保障饮水安全”为总体思路,优先解决水资源问题,着力恢复清河(重点是三原县段)有生态水;着力破解水环境问题,渭河、漆水河水质稳定保持,泾河、黑河、三水河巩固提升,清河、泔河、冶峪河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水生态问题,优先考虑解决泾河流域水生态脆弱问题。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及功能区范围调整优化。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 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地区)协同保护。立足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地区)建设,坚持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和维护好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与生命线。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系统整治并修复湖泊、湿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聚焦产业排放源治理,协同推进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综合治理,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快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实施煤炭消费强度控制,持续推进扬尘管控。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基于流域水质改善目标,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强化中小河流环境治理,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强化工业企业和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全收集、全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制造、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贸易,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生态环保政策沟通,强化环保宣传和公众参与,加强环保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推进环保信息共享和公开,引导社会环保力量参与交流。完善政策措施,促进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采购,实施绿色审批通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生态环保领域合作,引导优势环保产业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园区及示范基地。 第三节  加强宏观管控,保障绿色发展 构建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空间保障和战略留白。逐步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城市化地区强化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强资源高效集聚能力;农产品主产区注重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护耕地、禁止开发基本农田;生态功能区重点以保护为主、限制开发,提供更高质量生态产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三线一单”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 完善宏观环境管理政策。强化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抑制高碳投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强化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广煤矿低瓦斯利用技术。强化PM2.5与O3污染协同控制、NOx与VOCs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等专项研究。 第四章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围绕“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要求,落实中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着力培育低碳新增长点、建立低碳新经济体系,显著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  开展二氧化碳达峰行动 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计划。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制定既符合达峰总体要求又符合咸阳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将达峰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确保如期实现。 深化绿色低碳行动。积极探索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创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园等。编制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落实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提升低碳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探索开展碳金融、碳普惠相关工作。 稳步推进重点行业达峰。推动建材、石化、电力、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制定达峰目标,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强度对标活动。加大对二氧化碳减排重大项目和低碳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加快推进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 第二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控排。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低碳产业体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升级改造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大力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建筑体系,全面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绿色建材。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强化新建建筑节能降耗。 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探索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与碳排放交易制度协同,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作用。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协同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双降,加强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监管并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探索开展甲烷、全氟化碳、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 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配合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市内重点企业参加碳排放交易市场工作,促进企业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消除贫困、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鼓励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区县、生态脆弱地区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教育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推进国土增绿,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努力提高森林质量,逐步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储量。加强农田保育,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秸秆还田、精准耕作等保护性措施,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加强湿地保护,通过合理的开发模式和利用方式增强湿地碳汇能力。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努力提升民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低碳产品。加强公共慢行系统建设,引导低碳居住、绿色出行,加大绿色低碳宣传力度。营造市民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致力协同共治,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效,坚持源头防控、综合施策,突出PM2.5和O3等重点因子协同控制,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强化区域协同共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推进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控,持续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 第一节  以综合管理统领大气环境治理 全面深化目标管控。立足汾渭平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定位,以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目标倒排空气质量改善阶段性要求。2025年,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考核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时限、路线图和重点任务,逐年公布达标任务进展及完成情况。 健全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体系。坚持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提升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水平。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各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协调联动,综合采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技术手段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共同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 优化污染天气应对体系。落实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细化应急响应措施,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提高应急监管科学化水平,落实重点精准减排。全面推进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实施范围。逐步完善城市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污染源清单等工作机制,推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第二节  持续推进多污染源治理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减排。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大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砖瓦等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煤气发生炉淘汰力度,对热效率低下、敞开未封闭,装备简易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无组织排放突出,以及无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工艺落后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炉窑,依法责令停业关闭。按照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按期完成涉工业炉窑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应严格执行许可要求。巩固燃煤锅炉拆改成效、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成果。加强自备燃煤机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确保按照超低排放运行。探索建立“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监管长效机制,坚决打击遏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等现象。 重点管控移动污染源排放。严格管控高排放机动车污染排放,持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尾气达标治理,基本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加大车用燃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油品储运销监管,持续开展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查,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和油库,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 深入强化生活污染源管控。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减少煤电占比,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巩固清洁取暖成果,实施超远距离供热。加快替代热源建设,逐步关停10万千瓦以下燃煤小热电机组。加快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完善调峰用户清单,采暖季期间实行“压非保民”。 第三节  统筹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系统推进重点污染物协同减排。开展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研究,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建立以PM2.5和O3治理为核心、以NOx和VOCs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的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VOCs综合整治。建立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家具等重点行业源头、过程和末端全过程控制体系,加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和汽修行业监管,推动VOCs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要求,持续开展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企业新建治污设施或对现有治污设施改造,应依据排放废气的浓度、组分、风量、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生产工况等,合理选择VOCs治理技术和治污设施。 深化扬尘管控措施。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建立扬尘污染源清单。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重点区域道路、水务等线性工程进行分段施工。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渣土车实施硬覆盖与全密闭运输,强化绿化用地扬尘治理。大型煤炭、矿石、干散货堆场,全面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 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推进养殖业、

咸阳市人民政府 | 2022-01-30
了解详情